2014年船舶工業行業發展情況報告

2015-02-02

无码av免费毛片一区二区_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_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_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2014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航運造船產能雙過剩等不利局面,船舶行業在政策引導和市場倒逼下,加快調整轉型步伐,奮力攻堅克難,經受住了新船需求前高后低、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海洋工程產業風險突顯等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綜合競爭力逆勢提升,世界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堅實步伐。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造船完工降幅收窄

2014年,全國造船完工390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9 %,降幅比上年收窄10.8個百分點。分季度看,受應交船舶數量減少的影響,前三季度造船完工同比降幅較大,四季度逐步企穩回升。

(二)新接訂單出現回落

2014年,全國承接新船訂單599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2%。分季度看,新接訂單受市場萎縮影響,呈現前高后低態勢。

(三)手持訂單量大幅增長

2014年,全國手持訂單量1489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7%。分季度看,前三季度手持訂單持續增長,四季度受新接訂單下降的影響,逐月回落。

(四)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共149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26.9 億元,同比增長10.5%。分行業看,船舶制造企業3506億元,同比增長8.7%。船舶配套企業942.7 億元,同比增長11.8%。船舶修理企業226.7 億元,同比增長0.9 %;按大中小型來看,大型企業2820.6億元,同比增長8%,中型企業1379.7億元,同比增長8.9%,小型企業1426.6億元,同比增長17.6%。

(五)實現利潤總額大幅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44億元,同比增長21.3%。分行業看,船舶制造企業146.8 億元,同比增長20.3 %。船舶配套企業46.9 億元,同比增長15.5 %。船舶修理企業5.1 億元,同比增長8%;按大中小型來看,大型124.5億元,同比增長11.8%,中型企業52.8億元,同比增長25.9%,小型企業66.8億元,同比增長39.2%,中小型企業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六)船舶出口降幅收窄

2014年,全國完工出口船331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3%;承接出口船訂單555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3%;截至12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1428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3.7%。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4.8 %、92.6%和95.9%。

2014年1-11月,我國船舶出口金額228億美元,同比下降14.7%,降幅收窄12.2個百分點。按出口船舶產品分,散貨船出口75.8億美元,占比33.3%;集裝箱船出口48億美元,占比21.1%;油船出口18.8億美元,占比8.3%;燈船、消防船、起重船等不以航行為主的船舶出口24.4億美元,占比10.7%;浮動或潛水式鉆探或生產平臺14.7億美元,占比6.4%;拖輪及頂推船出口11.9億美元,占比5.2%;機動多用途船出口11.8億美元,占比5.2%。我國出口船舶產品中散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船仍占主導地位。按出口市場分,向亞洲出口船舶134.7億美元,占比59%,向非洲出口船舶10.7億美元,占比4.7%。向歐洲出口船舶39.4億美元,占比17.3%。向拉丁美洲出口船舶27.8億美元,占比12.2%。向大洋洲出口船舶13.4億美元,占比5.9%,亞洲仍然是我國最大的船舶出口市場。

 

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船舶工業獲國家高度重視,支持政策加快落實

2014年,中央領導多次視察船舶工業。馬凱副總理赴遼寧、江蘇省造船、航運企業調研,推進國務院發布的《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中各項政策的落實。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海運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報廢更新實施方案》、《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指南(2014)》、《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2014)》、《海洋工程裝備工程實施方案》等配套文件。鼓勵老舊運輸船舶提前報廢更新,支持行政執法、公務船舶建造和漁船更新改造,鼓勵開展船舶買方信貸業務,加大信貸融資支持和創新金融支持力度,加強企業技術進步,控制新增產能、支持產能結構調整等政策按計劃有序推進。

(二)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產品轉型成效顯著

2014年,我國骨干造船企業主動適應國際船舶技術和產品發展新趨勢,強化需求引導,調整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綠色環保船舶、專用特種船舶、高技術船舶,完工船舶修載比達到0.366,比去年提高0.024個百分點。批量承接了1.45萬箱集裝箱船、17.4萬方液化天然氣(LNG)船;9萬噸冰區半潛船、1600客位高端豪華客滾船、5000噸起重鋪管船。在船舶建造領域,產品轉型成效顯著,1.8萬箱船進塢搭載、8500車位汽車滾裝船出塢、極地重載甲板運輸船開工建造、超大型液化氣船(VLGC)碼頭調試、4.5萬噸集滾箱船進入系列化建造、7萬/10萬噸總噸級豪華郵輪等完成設計。在海工裝備建造領域,海洋石油118號FPSO完工交付,深水鉆井船、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LNG-FPSO)、液化天然氣浮式存儲再氣化裝置(LNG-FSRU)及多型海工輔助船均實現自主研制。此外船舶企業在科研經費投入、科技隊伍培養、科技創新及采用新工藝新流程等方面也取得顯著的成績。船舶制造業正朝著設計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發展。

(三)船舶、海工經營成績斐然,世界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2014年,全球船舶市場新船訂單量呈現前高后低態勢,海洋工程裝備市場一路下滑。市場環境出現了不利變化,但我國船企和海工骨干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努力承接訂單。全年新承接訂單5995萬載重噸,世界市場份額從上年度的47.9%上升到50.5%,繼續保持世界第一。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31座、海洋工程船149艘,接單金額147.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5.2%,比2013年提高了5.7個百分點,位居世界第一。

(四)產能過剩得到遏制,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貫徹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的文件精神,各地、各集團積極開展造船產能清理工作,淘汰產能近千萬余噸;支持有條件的船企轉型海洋工程裝備,轉移造船產能約500萬載重噸;停建了一批規劃內的大型造船項目。開展《船舶行業規范條件》評審工作,共有二批60家企業通過評審予以公告;加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管理,引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規范條件》業已發布;貫徹國際造船新規范、新標準、全年完成222家企業、587人的培訓工作,推進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

(五)優勢企業不斷壯大,綜合實力逆勢提升

2014年,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造船完工總量占比超過90%,全國造船完工前10家企業集中度50.6%,前20家企業71.6%,前30家企業83.8%,分別比去年提高3.2、5.9和7.4個百分點,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我國有4 家企業新接訂單量位列世界前10 強,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分列世界造船集團第一名和第三名。一批海洋工程裝備骨干企業逐步形成,市場競爭能力得到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六)細分市場找準定位,骨干船廠錯位接單

2014年,我國船舶企業不僅在三大主流船型上努力爭取訂單,在細分市場上找準定位取得了優異成績。廣州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承接了2艘極地重載甲板運輸船,1艘大型豪華客滾船;滬東中華承接4艘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船;中船澄西造船有限公司承接19艘“海豚型”散貨船;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承接10艘2.5萬噸不銹鋼化學品船;大連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廈門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福建東南造船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等批量承接海底支援船、錨拖供應船、平臺供應船等高端海洋工程船。

(七)抓住機遇提高競爭能力,船舶配套業增長顯著

2014年,在開工船舶同比大幅增長,國家淘汰老舊船舶等政策支持下,我國船舶配套產業出現恢復性增長。與此同時,骨干船舶配套企業加大科技研發,加強產品研制和市場拓展。交付了國內首臺綠色環保W6X72主機、11S90ME-C9.2船用低速柴油機、6S40ME-B9.3型船用低速柴油機;自主研發的電力推進系統集成、高效扭曲舵、全回轉舵漿系統、350噸雙滾筒拖纜機、船舶綜合導航系統、1600千瓦伸縮全回轉動力定位推進器等一批配套設備實現裝船;自主研發的綜合船橋系統及關鍵設備、低壓大功率液壓馬達、SXD-MAN12V32/40原油發電機組、組合式拖纜吊車、DP3動力定位系統等產品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自主研制的自升式平臺升降系統實現批量出口,動力定位系統獲得用戶認可。

統計顯示,2014年,船舶配套企業主營業務收入942.7億元,同比增長11.8%。完工船用低速柴油機近700萬馬力,同比增長71.6%。承接中低速柴油機超過1200萬千瓦,同比增長100%,錨鉸機、舵機、吊機、增壓器、螺旋槳、曲軸等主要配套產品產量同比也大幅增長,我國散貨船本土化率達到80%左右、油船和中小型集裝箱船本土化率達到70%左右。

(八)金融創新降低成本,融資租賃快速發展

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使得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明顯寬松,特別是短期資金利率下降較快,為船舶工業創造了較好的融資機會。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成功發行2期50億元超短期融資券(SCP),年利率僅為4.65%,降低了融資成本、中國進出口銀行向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提供了90億元的優惠利率流動資金貸款支持集團生產發展,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與此同時,船舶融資租賃業務得到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僅次于銀行貸款的船舶融資主要渠道。統計顯示,2014年,僅中國民生租賃、交銀租賃和中船租賃等3家租賃公司就累計訂造了400多萬載重噸船舶,以金融創新模式為我國造船業貢獻了大量訂單。

 

三、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需求前高后低,發展后勁略顯不足

2014年,我國新船訂單近6000萬載重噸,總體保持高位,但各季度成交量分別為2584、1496、1168和747萬載重噸,呈遞減趨勢。一季度,延續了2013年底的較好行情,但后市需求明顯下降。分析主要原因,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放緩,航運市場供求矛盾沒有根本解決,訂單逐步減少;另一方面,國際油價的暴跌降低船東訂造節能型船舶的積極性、延緩老舊船舶的拆解、船東提高航速釋放運力,降低了新船需求。

(二)盈利難仍是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2014年受需求影響,新船價格難以維持上漲態勢。另一方面,我國造船工人年均工資達到4.5萬元,比2004年增長了2倍,由于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勞動密集型的船舶工業與日韓相比成本優勢逐步下降;于此同時“融資難、融資貴”仍然是船舶工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尤其是船舶工業被列為五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銀行、地方政府等融資平臺缺乏利率彈性,高杠桿率和資金需求旺盛的特征拉高了資金成本,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船舶制造業財務費用44.3億元,同比增長11.1%,高于主營業務收入2.5個百分點;加之未來幾年完工交付的船舶均為金融危機后承接的低價船,盈利難將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三)產能過剩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近幾年來,全國造船產能雖然經過淘汰、消化、整合、轉移近2000萬噸,但面對低迷的市場,我國船舶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依然處于低位,離行業產能利用率合理水平還有較大差距。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一方面企業需要進一步抓好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努力承接更多船舶,另一方面各級政府也要進一步推進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各項政策的落實,及時發布產能過剩預警。

(四)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海工市場風險逐步增大

受國際油價持續大幅下跌影響,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下行態勢明顯,各類海工裝備利用率普遍下降。據統計,2014年,全球新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419.8億美元,同比下降34.3%,各類海工裝備利用率下降1~2個百分點。企業承接的我國海工裝備訂單普遍存在著價格較低、首付款比率低、部分訂單船東無租約等問題,在當前油價暴跌,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棄單的風險明顯加大。

(五)國際新規頻繁出臺,我國船企面臨更大挑戰

2014年,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了多項決議,批準了數十份決議及通函。其中《國際散裝運輸液化氣體船舶構造和設備規則》(IGC規則)修正案;適用于SOLAS船舶的極地規則;客船提升分艙指數的相關研究等三項新規則將在未來2~3年內強制性實施,而未來幾年,國際船舶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產品設計和研發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國船企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

 

四、預測和建議

(一)預測

2015年,據專家分析,美國經濟緩慢復蘇,歐洲經濟持續低迷,日本經濟連續下滑,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全球經濟復蘇依然艱難。與此同時,世界大宗貨物,特別是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帶來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在此背景下,航運市場運力過剩狀況不會好轉,運費水平仍將處于低位;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明顯放緩,運營市場形勢出現惡化。經濟形勢如無大的變化,2015年新船成交量可能降至8000萬載重噸水平,新船價格走勢偏弱,有較小幅度下滑。新船完工量將在1.1億載重噸左右,手持訂單將降至2.82億載重噸水平。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需求將進一步萎縮,成交金額將低于400億美元。

預計2015年,我國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新接單總量有可能小幅下跌,但市場份額有望保持現有水平,按手持訂單統計,造船完工高于2014年水平,約達4300萬載重噸,手持訂單量將保持在1.3億載重噸左右。

(二)措施與建議

1、加大政策理解力度,抓住歷史新機遇

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為此,政府出臺了若干政策確保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如《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等文件,我國船企應認真學習,加大政策解讀,努力發掘相關發展機會。同時,我國船企還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亞太互聯互通帶來的新機遇、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斷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驅動力,為建設海洋強國和實現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

2、生產性服務業,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新方向

我國船舶企業應加快結構調整力度,多措并舉,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一是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北斗導航及地理信息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統一采購、倉儲、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成套物流服務系統,按生產節奏為船企提供精準、高效的物流服務;二是加快船舶融資租賃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與國內外商業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合作,多渠道拓展融資空間,豐富融資租賃手段,為船企采用融資租賃方式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三是建立從“制造型企業”向“制造服務業企業”的轉變,建立和完善全球售后服務網絡和市場營銷網絡體系,加強售后服務打造品牌,提升市場占有率。只有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我國造船業才能更好地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實現造船強國的目標提供更大助力。

3、加大化解產能過剩支持力度

化解船舶行業產能過剩,一方面可以緩解當前我國船舶工業面臨的嚴峻市場壓力,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提升產業集中度;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優化我國船舶工業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因此要繼續堅持“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力度,要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建立和完善化解過剩產能考核評價制度,在行業準入條件修訂、重組企業的信貸支持和財稅政策、過剩產能退出機制等方面,出臺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細則。

4、高度重視海工裝備市場風險

近兩年,我國不少船舶企業為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及其滯后效應影響,發展海工裝備生產,不少企業為化解造船產能轉型海工生產。面對海工裝備的市場風險、產能風險,全行業要認真貫徹《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各海工裝備制造企業要加強對船東、產品、技術、質量、融資、服務等各環節的管理和風險防范。企業進入海工裝備領域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產學研用相結合,提升本土化配套率

我國正處于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提升船配產品本土化裝船率既是造船強國的重要標志,也是造船強國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積極鼓勵船配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出臺了多項鼓勵措施,為船配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各船配企業要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步伐;要加強船舶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提高本土化裝船率;建立完善的全球售后服務網絡,提升企業的全球服務能力,打破國內船配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瓶頸。國內船企和船東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盡可能選用質量、性能滿足要求的國內船配產品,為提升船配產品本土化裝船率做出貢獻。

6、加強船舶行業智能制造技術研究

近年來,智能化制造得到飛速發展,“工業 4.0” 正在全球蓬勃發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越來越得到廣泛關注,適應國際產業革命形成的新態勢,制造產業向服務化、高端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發展趨勢,中國造船業發展智能化制造是建設造船強國的必然選擇,對我國造船業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們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加強船舶行業的智能制造技術研究,加快推進船舶制造智能化進程,迎接船舶行業智能時代的到來。

7、繼續加大國際新公約、新規范、新標準的培訓

2014年,工信部、交通部、發改委共同主辦了全國共五次國際造船新公約、新規范、新標準的集中培訓,培訓結果取得圓滿成功。2015年,有關部門應在理解新出臺規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開展準備工作,并繼續加大在全國范圍內的培訓工作,以備在我國船企在公約要求實施之時能從容應對。 (來源: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